最近在看中醫古書四聖心源,講到消渴病,裡面用的處方就是仲景的金匱腎氣丸,方為地黃二兩八錢、山茱萸一兩四錢、山藥一兩四錢、丹皮一兩`茯苓一兩、桂枝三錢五分、附子三錢五分。
但是現在科中已沒有賣古方的金匱腎氣丸,科中的桂附地黃丸(八味地黃丸)是把乾地黃改成熟地黃,桂枝改成肉桂,是由於宋代陳師文等人奉敕所撰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(成書於1110年)對該方進行了改進,將桂枝改為肉桂,乾地黃改為熟地,且加大肉桂及制附子的用量,更主要用於腎氣虛乏,取名“八味丸”,收載於該書“卷之五‧治諸虛(附骨蒸)”。
我想既然買不到古方金匱腎氣丸,乾脆自己來做,順便親自體藥丸的製作過程,也算是增長自己中醫藥的知識。
製作步驟:
一、將上述處方請藥房幫你磨好粉。
二、練蜜,就是將蜂蜜熬煮,去除水分,增加黏度,好跟藥粉混合成麵糰狀。蜂蜜與藥粉重量為1比1。
以上圖片為錯誤示範,用這種平底煮湯的鍋子,蜂蜜一下就成泡泡狀,但是因為我是第一次煮,根本不知道要煮到甚麼程度,心想總要幾十分鐘吧,雖然煮的樣子很奇怪,我還想再煮一下是不是就好了。
這就是再撐一下的結果,蜂蜜一下就煮的快焦了,我一試已經變的黏的不得了,只好趕快熄火。加入藥粉後,發現量根本不夠配合藥粉,大概是水分蒸發太多了。
接下來我不敢用平底煮湯的鍋子了,就改用炒菜鍋,再煮一點蜂蜜是是,奇怪,就沒有出現剛才那種蜂蜜泡泡湧出的奇觀。
這就是煮了兩次峰蜜加入藥粉後揉出的麵糰。黑黑的看起來蠻像一回事的,不過有點硬,揉的很辛苦!
先分成小份一點的麵糰。
再揉成直條狀,想說再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後揉成藥丸。
後來發現切的很累,因為當初蜂蜜煮太久太黏了,所以麵糰都是硬梆梆的,很費力。
最後還是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剝,再用手搓成藥丸,因為麵團很硬,所以花費很久的時間。
搓了多久呢,三小時,沒錯,就是三小時,我就坐在那裏不斷不斷的使勁搓,充分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。
老婆看到成品說,藥丸那麼大怎麼吞下去啊!我說,不會啦!我很會吞的,馬上拿一顆來試試,天啊!想不到藥丸大到差點噎住喉嚨,真是恐怖。
沒辦法,我已經盡力縮小了,要再磋小一點,我可能要搓六個小時....
藥房小姐說抹上一點油讓藥丸不要那麼黏手,我想我是自己要吃的,又不是要賣的,難看一點沒關係。
藥房小姐說放在室溫保存即可,不過我是保存在冰箱。
留言列表